傳承的不只是製茶的技藝,更是對茶葉與文化的有機永續。
每到市集活動,都可以看到余欽明與妻子早早到現場布置,妥妥地備好茶席,等待消費者來品茗自家的好茶。擁有百年製茶經驗的欽明有機茶園,是南港大坑山區的家族茶園,主要種植的是臺茶12號、13號、27號以及青心烏龍,一甲的茶園,從未使用過任何農藥與化肥,「以前家裡經濟不好,所以用不起農業,近幾年臺灣推廣有機農業,反而讓我們有機會朝有機茶發展。」
余欽明自16歲時就接手家族茶園,一直以來都是用草生栽培的方式種植,專業的製茶功力也屢屢獲得肯定。草生栽培就是留住長不高的草,讓它得以留在原地保持土壤的濕度,而拔下來的草則留待地上做綠肥,再則是有機茶園的生態樣貌像個小生態圈,有病蟲也有益蟲,經過三到五年的磨合,反而讓茶園的生態達到和諧。余欽明也記得第一次炒茶時,就因為燙到手而讓整鍋茶炒乾,那時茶葉能做多少,就賣多少,讓他不敢再浪費任何的茶葉,再苦再痛也得把製茶的技術學起來。
欽明有機茶園現在一步步的申請有機認證,只要能讓茶葉與生態平衡共生共存,也是余欽明樂見的,而且現在關於茶葉的行銷、販售,乃至茶園的管理與製作、包裝都交由兒子余文騰處理。他說年輕人受過農改場的培訓,管理與經營方式都比較科學化與程序化,而且懂得運用網路去做販售,以前扛著茶葉做銷售很辛苦,現在只要網路有人下訂,茶葉可以賣到全臺各處,讓余欽明覺得,年輕世代對於科技還有販售的想法果然比較適用現在的社會。
而最讓余欽明感到欣慰的,是下一代願意承擔起家業。「做茶,就是要看天吃飯。」下一代接受的教育比老一輩的多,眼界也寬,也都在外面有所成就,「願意回來幫忙繼承茶葉,而且還經營的有聲有色,也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事,或許能讓更多人願意花時間,喝一杯好茶,也認識茶葉從生長到製程的過程」,做茶人的辛苦,在看見大家喝到好茶時的微笑後,終能獲得最大的成就感。